English

拯救女儿行动

1999-06-0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五年级的女儿

五年级的女儿脸蛋瘦了,时显苍白;头发不再黑亮,略显枯黄;那双最引人注目的大眼睛也开始发暗,并可悲地被一副300度的近视眼镜所遮掩。

女儿就读的小学是区重点小学,学校从上到下不遗余力抓智育,学习抓得很紧。学校规定7点10分到校早读,早读前还有值日等,中午在校午餐,晚上5点回家,做作业。晚饭后继续做作业,直到9点睡觉。逢上作业多或难度大,便需熬夜了。单调辛苦不到一年,女儿便问了:“妈妈,我什么时候退休啊?”那一脸的无奈真叫人心疼。女儿究竟苦在哪儿呢?

一是学业太难。女儿的数学课用的是北京编的《现代小学数学》,一年级下学期就学了乘除法,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提前了一年;四年级的一道数学题就难倒了我与她爸两个硕士研究生,后来得知这道题竟是高二年级的数学题;从一年级开始,每学期的数学考试都有一试和二试,一试考知识,二试考能力,二试的题特别活,超出教科书范围。到孩子五年级时,我们家的电话便有一半是问难题的了,不是别人问我们,便是我们问别人。

二是太繁琐。例如语文改病句一项,是我女儿特别犯怵的。那些句子“病”得真是邪乎,像伪装得天衣无缝的间谍,实难辨识。例如“你看过《好爸爸·坏爸爸》的歌剧吗?”“在考试时,我迅速地答卷和交卷。”“麦子已经成熟了,真是丰收在望。”这类句“病”在哪里?我以为不改也罢。再如分段和写段落大意。每到这时,我们便和孩子一起揣度着教材,教参编者的意图,小心翼翼地分段、分层,归纳段落大意。一旦我们帮女儿做的题被老师打了红叉,便获得女儿好一顿埋怨。而这样的解词、改病句、分段的作业可是天天有啊!

在这样的艰难、繁琐的学业压力下,女儿的灵性没有了,儿时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也没有了。她尽了最大努力,成绩却每况愈下,自信心越来越不足。她的作文充满了套话假活,面目可憎,诸如给老师送雨伞、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等,一派瞎编乱造;语言无味,写天气便是“万里无云,阳光灿烂”,写春天便是“春光明媚,鸟语花香”;结构千篇一律、穿靴戴帽,开头是时间、地点、人物,中间编一件事或一个人,结尾抒情、点题“啊,这真是……一天(或一件事、一个人)”。这样的作文真像个小瘪三,她不爱写,我们不爱看。

小学阶段的女儿真是苦不堪言,而她还仅仅是五年级小学生,今后她还要考中学、考大学。每每念及女儿漫长的求学路上,还要经历险恶关隘,我们就不寒而栗。

我们的思考

我在教育出版社工作,对语文教学的弊病了解得更多些。我以为语文教学之弊主要有三:

一是语言学知识介入太多。我女儿才小学五年级就已经知道了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和主语、谓语、宾语的概念。中学阶段句子成分就全部出现了,分析句子结构已成为日常功课。主宰中学语文教学几十年的“中学教学语法系统”,几乎就是大学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浓缩。

二是课文分析太碎。每篇课文的助学系统都包括作者介绍、时代背景、中心思想、段落大意、写作特点……千篇一律,乏味之极。作家们行云流水般的文章被这样揉烂掰碎地分析一通,牵强附会者有之,曲解人意者有之,文章的整体感没有了,美感更荡然无存。作家的思路、优美的祖国语言早被人忘到了脑后。我常想,这些文章的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别人肢解得这样支离破碎,惨不忍睹,真不知作何感想?

三是训练题(包括大大小小各类试题)刁钻古怪,匪夷所思,决意与人为敌。请看这样一道选择题:

与下面的词形成反义关系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:寒冷勇敢伟大难看

A.炎热怯弱渺小好看

B.温暖胆怯平凡漂亮

C.温和懦弱卑鄙艳丽

D.酷热胆小细小壮丽

此题正确答案A,但我们认为B也未尝不可。(姑且不论“难看”的反义词选“好看”是多么可笑!)类似这样答案两可的题并不鲜见。这样的题只能训练碰运气,训练盲从,训练求同思维。而21世纪的人才应是创新型人才,只有训练求异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意识,我们为什么不能鼓励孩子们在现成答案之外,想出更好的答案呢?这种唯命题者马首是瞻的考试岂不坑煞人也!请注意:这道题是1992年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的一道题!

另有一类题也比较突出,那就是现代文阅读题。对于接受了10年左右母语教育的中学生来说,现代文阅读应基本过关,但在各类考试中,这类题恰恰失分最多。例如有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,内容是关于时间与生活的,文后有10道考题,字数在1500字以上,其中对句子的理解有五题,关于修辞、语法、划分层次、全文线索及各段线索各一题,内容繁复之极。有一道题是:“贪婪地折下青春幻想花朵的时候”,是指A.寻欢作乐、浪费年华的时候B.沉湎幻想、无所事事的时候C.脱离幻想。完全成熟的时候D.迅速进入青年时代的时候”。类似这样的题,云山雾罩能罩出您一头雾水,这岂不是化简单为复杂,刻意刁难学生?于是,本应最简单的现代阅读,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拦路虎。

语文教学之弊根源何在?看看高考的语文试卷,答案不言自明。原来那些枯燥乏味的语言学知识、琐碎的课文分析、刁钻古怪的训练题统统是为了对付高考而来的。中考、成人高考也是受其影响的。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维模式,不出这些要命的标准化试题,不将鲜活的、魅力十足的中国语言纳入ABCD的范式中,而代之以中国特色的考试呢?

拯救女儿行动

我痛心于女儿的变化,决意采取行动拯救我的孩子。我的法宝有二:

一是回归自然,带女儿外出旅游,让她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,以恢复人的本性。女儿寒暑假时,我外出开会便尽可能带上她。这几年她曾领略过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,聆听过丽江四方街的纳西古乐,欣赏过张家界的十里画廊,饱览过长江三峡的雄奇瑰丽……我想让祖国壮丽的山水净化女儿的心灵,开拓她的眼界,廓开她的胸襟。平时在家,我也尽可能在双休日挤出时间,带她去登山游水,我们计划爬遍北京的大小山头,暑假的泳池边更常有女儿击水的身影。这样我的女儿基本保持了健康的身体、活泼的性格。这一招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把她从应试机器变为一个健全的人。

二是回归传统,我认为孩子不是教出来的,而是熏陶出来的,所以我常用古典诗文中的精华去感染,陶冶女儿。我向来推崇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诵读一法,让孩子大量诵读、记忆古诗文。这就是知识的积淀和贮存,久而久之,这些古典文学的精华就会溶人孩子的血液,滋养全身,构筑一个有灵性的活泼的人。为了不让诵读变为孩子的苦差事,为了保持孩子长久的兴趣,我采取了以下三个办法:第一,从不要求孩子记作者名和篇名,也从不逼她去背诵,而是领着她反复诵读,领略诗歌的韵律、节拍和古文的抑扬顿挫,再在熟读的基础上告知大意,或画出诗中之画,或讲一些相关的故事,千方百计引起女儿的兴趣,于是女儿常常主动要求“妈妈,再给我讲诗”。第二,发挥自己的优势,在家中常常有滋有味地高声背诵一些传世名篇,于是我的女儿耳熟能详,能脱口而出不少诗人的名篇佳句。第三,重视情境教育。晨光熹微中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,我会指着一弯下弦月告诉她这就是“晓风残月”,并顺带讲讲“十七八女孩儿手执红牙板”与“山东大汉手执铁尺”所唱出的不同风格的词,女儿从此知道了“婉约派”“豪放派”的区别。傍晚放学路上,我会指着天边的晚霞告诉她“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”,并顺带讲讲“西风”二字不能代之以“东风”,“汉家”也不能代之以“唐家”,女儿从中知道了“炼字”。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,女儿轻松愉快地记住了不少绝妙好词。

在我的努力下,尽管女儿校内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,校外却发表了好几篇诗文,也获得了几份区里的英语竞赛奖。但在应试教育的铜墙铁壁面前,我却时时感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渺小,我不能不违心地逼着女儿去完成繁重的学业,考出不太坏的成绩,以免女儿受到老师的斥责。女儿实在太怕老师了。

半个多世纪前,鲁迅先生就喊出了“救救孩子”的呼声。今天,我也要向全社会疾呼:救救应试教育下不堪重负的孩子们!祈愿考试制度尽快改革,祈愿天下的孩子每天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容走进学校。

(摘自《东方》第4、5期合刊,何毓玲文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